文:东杭州城市研究院 雷哥
今天,我们再来说一说通勤。
对于居住在钱塘区,工作在杭州老城区的上班族来说,通勤,是每天的必修。距离远的,自驾、拼车、地铁、公交;距离近些的,可以电动车或自行车。偶尔还要打个车应急。
在去年年底的不完全调查中,下沙网用户单程通勤时间在1小时左右的约占三分之一,超过1个半小时的约有五分之一。

超过一半的人,每天在通勤上用掉的时间在2-3个小时。
即便是5点半准时下班,到家也要接近7点。不论是自驾、拼车还是乘坐公交车,一旦遭遇堵车,到家时间就会无限延后。不论是德胜快速路还是下沙路、之江东路,城东东西向的几条主干道,堵车都是常态。
为了准时和节约时间,即便工作地点离地铁站较远,不少有车一族也会选择更加准时的地铁作为通勤工具。
1号线作为城东通往老城区的主干线,在汇入了城站、东站、客运中心、机场的人流后,每天都承担着巨大的运载压力。
有人戏称,杭州第一个达到一线城市标准的,就是1号线的人流。
在杭州其它方向如火如荼修建地铁的这些年里,1号线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大城东的交通重担,没有替补,全年无休。
多年前,居住在大江东,工作在下沙的通勤者们无比期盼8号线的开通。
那时候,往返下沙和大江东只有一条路,就是江东大桥。不论何种交通工具,不论何种天气,只能从桥上过。
过江,成了习惯,更成了一种战胜万难的信念。
8号线开通后,原本1个多小时的过江之路变得轻松舒适,即便还要在文海南路换乘,但这种因为减少通勤时间带来的幸福感,是实打实的。
正是因为有了2035规划中的7条地铁线路,才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大江东,愿意考虑在那里安家置业。
钱塘区有众多尚未成家的年轻人,身强力壮的他们,无需一早送娃上学,扛得住拥挤的人流,还能在途中刷手机或闭目养神。
地铁,仿佛成了一种生活状态。
那穿行在时光中的小小空间,已成为白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准点出门,准点排队,算准了每一趟车的到点时间,甚至连队伍里遇到的陌生人都是那几个熟悉的身影。
生活,紧张而有序,日复一日。
曾有一位诗人在地铁上问自己,假如地铁突然停摆,生命的流动,是否会就此终止?
然而他惊喜地发现,原本像是静止在时光隧道中的地铁众生,在上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爆发出了巨大的生存智慧,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摆脱困境。
5月18日晚间的杭州城东,无数人在奋战抢修,无数人在想尽办法……回家:
第一拨在天街下车的黄先生,很幸运的抢到了一辆公共自行车。他说,晚高峰,自己的两条腿最靠得住,再远那也是在下沙,蹬就是了。
在前面几站提前下车的小韩,第一时间叫车,结果前面排了几十个人,光这一等就要很多,她索性去旁边先吃了个饭。不管怎么折腾,都需要体能。
摆渡车到来后,大多数人都放下心来。尽管公交车要慢很多,但有车总比没车好;这样的响应速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无非是晚点到家。
家住临平的小鲁,原本都上了1号线,要在客运中心换乘9号线;听说后立刻下车,折返,在西湖文化广场出站,沿河东路骑车去潮王路站改坐3号线。
工作在城西,家住沿江南的骆女士,原本要先坐5号线再换1号线回下沙,得到消息后果断改变线路,5号线一路南下换乘4号线,在钱江新城搭邻居的车走之江东路返回。
工作在滨江,家住沿江东的曹先生,原本是1号线到底,立刻改变方案,6号线换7号线,到大江东后再换8号线返回下沙。
很多人说,本来也没什么,碰巧发生在晚高峰,就有点手忙脚乱,提前准备的时间都没有,还好,最后都能回家。
……
因为意外,1号线有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可第二天,通勤仍要继续。
城东,少不了1号线。
城东,地铁还是太少!
换了在城西或是滨江,就算某一段出了意外,人们也能迅速选择其它路线迂回返程。可城东呢?
口袋式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一旦西部交通发生意外,整个区域都会受到影响;要是在客运中心,影响更大。
于是有人感慨,要是再有一条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就好了。
有没有?有。
横贯下沙南部和大江东的钱塘快速路,还有规划中的地铁8号线。

从文海南路站向西延伸,途经6号大街—下沙路这一主干道,与1号线平行向西,并与1号线在九和路站换乘,继而向西北进入拱墅区。
如果有8号线,住在沿江东的乘客就能换乘8号线继续前进,跳过事发区域,直抵文海南路。
经此一役,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钱塘区,特别是人口密集的下沙,太需要第二条东西向连通老城区的地铁了。
经此一役,下沙人对于8号线延伸段的渴望,更甚于当年大江东人对8号线首段的期盼。
亦或,11号路过江通道如果能够早一天建成开通,也能为广大通勤者提供一条进出“口袋”的备用路线。
对于普通通勤者来说,能够做的,就是提前准备:
规划好备用上下班路线,此路不通走彼路。
小黄车和小蓝车的APP,提前下好。
公交系统的小红车需要刷卡,作为小黄车和小蓝车的替补,也能救急。
跟邻居搞好关系,特别是去同一个方向上班的,了解他们的通勤方式,遇到事情好有个照应。
随身带点儿不容易坏的干粮,不管怎么折腾,都需要体能。
地铁上打游戏的改改习惯,听书听音乐,不亮屏幕都省电;充电宝随身带,没电了,都歇菜。
愿每一位为生活而奔忙的通勤者们,回家之路,顺顺当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oyanteam.com/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