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朋友?

我18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25岁结婚,28岁生小孩,过那种传统的、一眼就看得到未来的安稳生活。

如今,我30岁了,这一切当然都没有实现。

如果你要问我,想不想回到十年前,我肯定会坚定地回答,“不”。

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成熟的自己。

经历过志得意满的艳阳天,也经历过心灰意懒的阴雨夜,虽然脸上的胶原蛋白流失了,但内心的智慧却增长了。

快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朋友?

1. 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

许多心理学书籍,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感受”这个词。

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是感受呢?

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吗?还是情绪,抑或是好恶?

我懵懵懂懂,始终给不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直到我读了《我们内心的冲突》。

书里说,丧失真实自我的人,会忘记自己真正的感受,他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抗拒什么,渴望什么,信任什么,又憎恨什么。总之,他们忘了自己原本是谁。

原来如此!

身边人经常会使用“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词汇,我以前从来不会注意,更不会想到去把这两个词同“感受”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我在一对情侣家吃饭,男生做了一个很好吃的菜,我和女生都连声夸赞。

男生有点小得意地说:“其实这道菜正宗的做法是XXX,今天这个是我自己改良的版本。”

女生不解地问:“那你今天怎么不按原来的方法做?”

男生斜睨了她一眼:“我前两周做了呀,我看你好像不大喜欢呀!”

女生小声嘟囔:“我哪有……”

我在旁边乐不可支地笑了,又听男生气鼓鼓地补了一句——“你根本就没动几筷子呀!”

就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那个男生对女生的爱,因为他懂得尊重她的感受,不管她是不是真的不喜欢那个菜,他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并且接纳了,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做法。

爱一个人,要尊重TA的感受。

那么爱自己呢?我是否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呢?

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怅惘。

别说尊重,我好像连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都模模糊糊的。

我的身上,似乎包裹了一层重重的壳。

我一直在靠逻辑、靠规则在生活,我的脑子里有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指导着我的行为。

至于我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并不清楚。或者说,我会选择性地忽略掉内心的声音,按照那些“应该”和“不应该”去处理问题。

比如说,身处一段有毒的关系,我硬要勉力维持,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明明我自己不开心、不舒服,我却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非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

成长的代价,很痛,却也难能可贵。

想通了这个问题,我的心中五味杂陈。

尊重自己的感受,意味着要明确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想不想要,而不是遵循他人植入的定义或框架来过自己的人生。

用玄学一点的话来说,良好的感受意味着对你有益,而糟糕的感受则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提醒你转移自己的关注点。

只有我快乐、满足,才能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美好和丰盛,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真谛。

快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朋友?

2. 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

去年夏天,一个要好的妹妹告诉我,我现在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又可以同时经营自己的写作副业。

我愣住了,我竟然也成了他人羡慕的对象吗?

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时代,我特别崇拜一个网络作家,就是现在热播的《镜·双城》的原著作者沧月。她是浙大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在设计院的工作之余又创作了多部畅销小说。

十四五岁的我,幻想着自己长大以后能和她一样,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时笔耕不辍,徜徉在瑰丽的文字王国中。

不知不觉间,这个随口说说的理想,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大半。

回首过去这一两年,我也曾脆弱、迷茫,拼命想要抓住点什么、证明点什么,所以走岔过路,结果把自己折腾得半死。

比如,为了督促自己多读书,我参加出版社的约书和营销活动,即便所读所写并不适合自己,我也尽力完成,可收到的反馈寥寥,写作水平也停滞不前。

刚开始接触心理学,我只是想疗愈自己。后来,我被团队绑架,为了参加心理助人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最后却发现自己似乎忘了为什么出发。

尝试多平台运营,我因为各平台不同的规则、调性而焦虑不安,不知不觉就从“研究”、“模仿”变成了自暴自弃和精神内耗。

直到最近这半年,我才终于摆脱了诸事缠身的困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却活到29岁才明白。

我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天赋异禀,我只是一个一天只有24小时的普通人。

做软件工程师已经够耗脑了,我还妄图兼顾那么多别的事,我哪里忙得过来呢?

痛定思痛,我砍掉了那些枝枝蔓蔓,只剩下了最重要的主干,也就是最单纯的读书和写作。

我自由了。

网上很多人问我,你怎么有这么多时间读书写作?

我苦笑,我哪是什么时间管理达人,我只是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进去了而已。

去年一年,我精读了35本书,泛读了40本,几乎每天都要写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年少的积累太薄,现在只能奋起直追。

可我文笔还不够优美,思想还不够深刻,所以至今不敢尝试心中的长篇小说。

只能安慰自己,没关系啊,路还长着呢,我要写一辈子呢。

我喜欢的《狂流》作者二湘,不惑之年才开始认真地进行文学创作。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金宇澄,60岁才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繁花》。

既然我知道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只要坚持下去就好了。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慕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快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朋友?

3.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下个月,公司又要开始半年一度的performance review(考评)了。

之前的每一次,我都字斟句酌,绞尽脑汁地去描绘过去6个月的工作。

去年为了升职,我来来回回把述职报告修改了N版,简直上班下班都是无情的改稿机器。

后来我也反思自己,明明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为什么仍然效率不高呢?

索性从我最擅长的事情切入。

既然读书要做笔记,那工作是不是也一样?

以前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东西没做完,我就应该花更多精力在执行上,问题还没解决呢,哪有什么心情写文档啊?

但随着工作难度的加深,解决问题的流程越来越长,如果不把具体细节写下来,我可能过一个星期就忘了大半,中间宝贵的思考和trial and error(试错)过程,自然也就白白流失。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不得不重来一遍。

可记录下来,这一切就不同了。一方面,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要复习,对工作的梳理和复盘,也可以起到同样的巩固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文字资料也可以作为考评时强有力的证明。

这事说起来很简单,想要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上,却并不容易。

除了记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写写工作上的读书笔记。

比如一个大项目,文档多如牛毛,好不容易细细啃完一遍,以为自己差不多懂了。结果一段时间没仔细跟进,开会的时候又云山雾绕了……

我脑子里压根没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就像一件织坏了的围巾,到处都是线头,可不就是越扯越乱?

老板说,你要不要试试用自己的话把那些文档都归纳总结一下,写个文献综述?

好嘛,果然跟我每天写读书笔记一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真大道至简。

这句话放在生活里,就更对了。

这两周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我从有限的记忆中不断搜寻着自己和乡村的故事。

哎,高二下学期,学校是不是组织我们去乡下社会实践了?

我们去了哪呀?学农都做了些啥呀?我踌躇了半晌,什么也没想起来。

突然,我福至心灵——爱写作的我,应该不会放过这么重要的事情。

翻出多年未登录的QQ空间,一直往下滑、滑、滑,果然,我找到了那篇写于2009年的日志。

那些文字,帮助我穿越时空,回到了17岁的夏天,触摸到了那个正处于青春期、别别扭扭又絮絮叨叨的小姑娘。

只可惜,对生活的记录,我也是时断时续的。

这些年,我不停地被命运捶打,有些文章开了头就放下了,有的则起了个标题,还有的,我大概压根儿没有勇气诉诸笔端。

现在想来,这些竟都成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而立之年,我仍想找回那个不停书写的小姑娘。

不管是工作,是读书,还是生活。

快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30岁生日的朋友圈说说朋友?

25岁生日的时候,我曾许愿成为一个更知性从容的女性。

五年后,我想,我做到了。

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就像一朵朵浪花,它们翻涌上来,打了一个旋儿,又平息了,随着时间的河流,奔向远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oyanteam.com/1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