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许光尧

在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黄家圩村,有这么一个大家庭,兄弟五人都是爷爷辈了,都没有分家,每年家庭经济纯收入都由老大陈小苟掌管,年终统一结算分红给各家。这种共产主义的家庭生活模式,在当今非常稀有,值得我们去窥视其“和谐”的秘笈……

1.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清晨,我们来到赵家沟集贸市场,找到正在卖猪肉的老四陈乔良和老五陈乔坤,两人合在一起卖猪肉已卖了25年,每天要卖三四头猪肉,其刀法娴熟,货真价实,诚实守信及暖心的微笑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肉品如人品”在他家小哥俩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紧接着我们又去找种大棚蔬菜的老哥仨个。老大陈小苟怕我们找不着,又骑着自行车来到村口接我们。

来到大棚蔬地里,老大陈小苟一个电话,十多分钟老二陈小毛、老三陈朗乔就赶到,老哥仨人在赵家沟种了57亩大棚蔬菜,主要种植黄白、油麦、上海青,一年四季种植的蔬菜,不愁销路,直接供给陆良冷链物流。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大棚锁春光。满园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老哥仨个在田里种菜的身影,就是一幅山水画,画中灵性地闪烁着质朴及清澈见底的心灵源泉。

2.

我们一行坐在种菜看田的工房里促膝交谈,我最关注的话题就是老大如何当这个掌门人?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老大陈小苟腼腆憨厚地说:“四个兄弟都非常尊重我,我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一个字,但我深知儿多母苦的道理,看着父亲如弓的背影和家庭生活重担压弯的脊梁,我常常思索,扪心自问,自己该为父母分担点什么重担,因此,不知不觉地扮演了‘长兄如父’的角色,四十多年如一日,黙黙地在苦难的岁月里熬过了寒冬,迎来春暖花开”。

老二陈小毛不善言语,静静地坐在旁边聆听。

老三陈朗乔口才有点好,他说,我大哥的人品及为人处事的风格,没有一丁点质疑,时时为父母担忧,事事为弟弟们着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这个大家庭的繁荣兴旺去拼搏、去奋斗!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其实五弟兄已形成了两大产业,老哥仨个种植蔬菜,小哥俩个杀猪卖肉。兄弟同心,其利如金。每年两大产业有纯利润100万元左右,每家每年有十五万至二十万元的红利

3.

那么这个大家庭在现实中是如何统筹收支这两条线的呢?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杀猪卖肉的这个产业,基本上每天要杀三四个猪,赚多少钱,由小哥俩个记着一个帐,剃除本金,把赚得的钱如数每月报告给老大陈小苟。老哥仨个种植的蔬菜收入也有一个帐,也会经常给小哥俩个知晓。两大产业的净利润谁都不能动,统一年终分配,这就引伸出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五个家庭的平时开支从那里来?五个兄弟媳妇不参与这两个产业,她们各自苦的钱就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若不够就从往年自己家分红的储蓄中去支出。

其实前些年五弟兄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看着父母年龄大了,已煮不动几十个人的饭了,体谅父母的艰辛,才依依不舎地告别了人民公社时才有的大食堂。

兄弟同心,能抗一切风险。2021年老四陈乔良家出了点交通事故,赔偿了对方50万元左右,保险公司理赔了20多万,剩下的20多万元,五弟兄共同承担,这件事被囗囗相传,成为三岔河镇的美谈。

兄弟同心,起房盖屋不成一点问题。若那家要盖房屋,当年就不分红了,就全部支持去盖房子。如今,小哥四个家家都盖了近百万元的别墅,庭院面积还大。唯独只有老大没有盖新房,把钱支援给在昆明工作的儿子去买房。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概括起来讲,五个兄弟就是一个保险公司,哪家发生点意外,不担任何风险;五个兄弟就是一个银行,哪家有个大屋小亊,不用去银行贷款。这样的凝集力和向心力,令多少人羡慕!

4.

当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驱车来到黄家圩,找到他们五弟兄的老父亲陈?德富。

老人家穿着疙瘩纽子的衣服,戴着一顶毛线帽,面容慈善祥和,看不出有86岁,但岁月的沧桑写满在他的额头,身板比较硬朗,说话条理清柝。

我问他平时做些那样,他兴致勃勃地说,我现在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在家养了一头大黄牛,每年能苦一万多块钱,往年都是整个小牛来养,养大了再卖掉,今年整了个黄母牛,估计还会孕几个小牛。说起养牛的事,老人家不仅会养,还懂得一些市场行情,把握最佳的时期,把养的牛卖个好价钱。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我跟他开玩笑地说,老人家,你五个儿子都成器了,不愁吃,不愁穿,你还养牛干啥?

老人家笑哈哈地说,我养牛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整点零用钱,逢年过节还要给哪些孙男孙女发点压岁钱

老人家的一席话,逗得我们笑靥满满的。

其实老人家发给晚辈们的这些压岁钱,他们都舍不得花,都会用其他方式加倍来孝敬爷爷奶奶。平时在外的,打电话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时,首先就要问爷爷奶奶的身体情况,逢年过节回黄家圩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看望爷爷奶奶。

家有二老,也是一个宝。卖肉的小哥俩个,每个星期都会把最好的那块猪肉切好了送给老人;老哥仨个每个星期都会把自己种的最好的蔬菜送给老人。还不等老人们吃完,儿女们又送来了!满满的冰箱里,装满了满满的孝心。

5.

写尽沧桑,落墨有您。83岁的老母亲,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用三寸金莲踏平了人世间的坎坷。说起当年的往亊,老人家心有余悸,感慨万千地说,当年儿多母苦,我虽然是一个小脚,但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的就是多苦点工分,多分一点粮食,儿女们才不挨饿。记得当年有一天为了忙着回家给老二喂奶,耽误了半个小时,被扣了一个工分,整整心疼了半个月。老四读书交不起两毛钱的学费辍学,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愧对儿女。特别是大儿子陈小苟,没有读过一天书,他作为长子,吃的苦是最多,骑着单车到曲靖去贩狗来卖,批点冰棒走村串寨赚点厘厘钱,挑着米花糖到大山里换玉麦,淘火电厂废渣里滚烫的废铁……哎!没办法,那时的生活就是这样,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一年四季家里的粮食经常不够吃,有时米汤里还要放点米糠拌了充饥。五个儿子穿的是补丁摞补丁,大的穿了小的接着穿,既使这样的补丁衣服都不够穿,有时还要拿块白布煮成黑布给儿女们穿。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老大

老二的媳妇也坐在旁边,我问她,你作为一个儿媳,有些那样感想,她直言风趣地说:“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只有一间土坯房,楼下两家简单地隔一下就住着,那家晚上都不敢动静过大,因为楼上还住着两个老人和三个小叔子。后来不管那个结婚,原来已结婚的哥嫂就要搬出来让给新娘子,一间风雨飘摇的毛草房子,成为五个儿子的婚房。若是时光倒流放到现在,说不定几个儿媳都跑了!”一席话娓娓道出了生活的不易。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附和着说,真的没有想到,如今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家家都盖了小洋楼、大别墅,天天有肉吃。我们一家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完全得益党的好政策!

政策再好,自己不去苦,也不能致富。瞧!这一家人,用勤劳和智慧,书写家庭变迁史,从他们的身上,我读出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哲理。

6.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剖柝一下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62人一条心,他们是如何把“和谐”二字演绎成天花板?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老三家

众所周知,一个家庭,婆媳关系、妯娌关系,是天底下最难解读的一本天书!五个家庭,五个儿子,五个儿媳,只要哪个有点私心杂念,就要分家,就难维持如今的现状。但是他们个个质朴,人人坦荡,相处得如同亲姊妹,已完全升华为一种唇齿相依的亲情,这种亲情已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老二家

黄家圩,一个富有诗意且有泥土芬芳的村庄,蕴育了这么一个“最美家庭”,值得我们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和精髓,其“和谐”的价值和意义已升腾为不老的传说,这个传说将永远定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史册里,厚植和泽被了这方水土!

黄家圩村的党总支书记仕建良动情地说:“在八十年代前,象这种哥们不分家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进入新时代后,还有这种哥们五个不分家的家庭,纯属凤毛麟角。我曾多次去过他家,与老人和儿女们交谈过,他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是真善美,他们的一言一行渗透出清澈见底的心灵之美,这种美,就是无字的家风,就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党建引领的结果。我们要把他家的事迹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崇尚孝道,敬仰和谐,把美丽乡村羽化为最美的风景线!”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老四家

乡村的情是朴素的,乡村的爱是饱满的。这就是黄家圩村给我留下的最美印象,也是这个故事留给我最美的启迪……我愿把这个温馨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灵最美的角落!

「乡村夜话」一个稀有的“和谐”大家庭

作者系陆良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农业农村工作局)派驻黄家圩工作队队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oyanteam.com/1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