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思维决定意识,思路决定行为”,美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先明确思路。
以往,在面部轮廓中,很多人想到的方案是“由大减小,见凹就填”,比如:
轮廓手术矫正:下颌角肥大矫正、颧骨降低、隆下巴、面颊部吸脂等。
肉毒毒素:针对咬肌肥大,使发达的咬肌逐步萎缩变小,从而达到瘦脸效果。
面部填充:轮廓不流畅或者缺失,用填充材料进行局部填补。
……
针对轮廓特点鲜明的案例,对某一个部位进行调整是直接有效的。
但对于面部扁平,轮廓缺失精致度和立体感的非“典型案例”,则需要考虑审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出现突兀不协调的感觉。
美虽然是一种感性的显现,但它的本质是视觉感知,如何找到这种感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同时兼顾审美尺度、个人风格与实际技术操作?
光影与轮廓
达·芬奇说:“一切形体都被光与影包围着。”
光影是视觉成像的基础,有了光影,物体才能拥有立体形象,而且光的强弱、明暗都能起到调节物体视觉形象的作用。

“光影美学”,顾名思义,是在面部美学设计中融入高光暗影的考量,通过重塑明暗对比来调整面部的视觉面积与立体感。
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后,会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两大系统,面部也不例外。
立体感与面部折叠度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词叫“面部折叠度”,简单理解就是指侧脸向后折叠的角度。

正面视角看,脸并不是摊开平阔地展现在眼前,而是在两侧有向内收的折叠转折。
折叠度高意味着侧脸更加往里收,侧面看更纵深,正面看显脸小,有立体感;
折叠度低意味着侧脸更往外摊开,正脸看显脸大,更扁平。
面部折叠度影响的是面部的立体程度与视觉面积(大脸or小脸)。

骨骼是影响面部折叠度最主要的因素。
从整体的头骨形态上,黑人、白人的头骨比较窄长,像橄榄型,而亚洲人的头骨前后径比较短,但是更宽,像是球面,这就导致了从头骨上造成的折叠度差距。

从正面骨骼上,西方人的眉骨、鼻骨、下颏骨更加突出,显得面部更有立体感,但亚洲人骨骼发育相对弱一些,骨骼起伏不明显,再加上相对较宽的颧骨,正面看起来就显得扁平。

中国女性、白人女性的模拟标准像
面部折叠度与光影
面部折叠度和“光影”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说面部折叠度是“骨相”的体现,那么“光影”则是能伪造“骨相”的工具。
面部凡是有转折的地方就会有明暗差别,从而制造出层次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折叠度或者立体感。

在明暗的交界处,会自然形成一条区分光区和影区的转折线,我们称其为“光影线”。

光影线的存在,实现了面部视觉形象的分割转折,光影线流畅清晰,衔接自然,会直接增加面部折叠度,让脸看上去更精致立体。

在化妆中,化妆师也经常利用这一点进行修容,以亮色高光强调脸颊受光面,深色阴影加强两侧影区,突出脸上的光影感。

光影线将面部划分成光区和影区两部分,光区是正面看到的内轮廓,影区是逐渐后折的外轮廓,二者是相互依存且“此消彼长”的。

内轮廓面积大,少外轮廓阴影,更显脸大。内轮廓面积小,多外轮廓阴影,立体度更高
光影规律与轮廓
接下来的内容要升级了哈~
已知光影线可以改变面部折叠度,在美学设计中,如何利用这一点打造“自带修容”的精致轮廓呢。
先明确两个影响轮廓的核心问题:
1/面部本身没有明显的阴影形成和光影线。
2/面部平整度低,光影线走势紊乱不流畅。
对于骨相上的脸宽,比如下颌角肥大、颧骨颧弓外扩、下巴宽大的脸型,颌面轮廓矫正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不过多修饰外轮廓(暗影区)的前提下,想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方案重点则是抬高内轮廓,从而通过高低差自然形成光影线和改变光影线走势。
光影线走势平缓,轮廓更偏柔和,大多数亚洲人都比较适合这种风格;光影线走势锐利,会增强面部的硬朗感和立体感。

通过光影打造轮廓具有一箭三雕的优势,首先,能通过调整视觉光影,增强面部折叠度,提升立体感,打造出精致小脸。
其次,光影线的塑造需要考虑内轮廓的平整饱满,能起到平滑面部,改善凹凸不平的效果。
第三,光影线上的高光点与面部支撑点息息相关,塑造光影线同时能得到轮廓提升固定的附加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时,要充分考虑光区和影区的转折衔接。
如颧弓高点至侧面、眉峰至太阳穴、口角至面颊以及下巴两侧的转折衔接等,避免比例失衡造成的“人工感”。

内容截取自:面部折叠度关键点讲解
除了塑造轮廓,通过权衡光影线与海平面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为中面部立体度的打造提供有效参考,两条线之间距离越远,中线立体度越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oyanteam.com/1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