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京东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分析?

昨天,刘强东的员工公开信,得到全网无差评传播,简单谈谈,这封公开信背后的三个趋势,供大家参考。

趋势一:100万员工管理时代来了

京东现在到底有多少员工?

昨天,刘强东在公开信提到,“成功合并德邦之后,我们的员工总数已经突破了54 万”,11月18日,京东三季度财报新闻稿提到“京东体系员工人数达到50万”。

2022年初,京东财报显示是42万员工,德邦全职员工是7万多人,合并是49万,东哥前面提到“54万”,京东体系今年大概自己招聘5-6万人。

实际上,德邦除了7万全职员工,还有大几万的外包员工,把京东体系+德邦体系算上,京东明年大概60-70万人,距离100万其实还有一点距离

国内最快达到100万员工的企业,应该是比亚迪,比亚迪今年预计是65万人,明年是90万,大概率2024年左右突破100万。

100万人是什么概念?按照国务院的标准,属于II类大城市(100-300万),整个拉萨市才80多万。在国际上,像世界杯主办国,卡塔尔全国才300万人(其中85%是外劳)。

企业100万员工的突破,有什么意义?

目前在全球突破100万员工的企业,只有三家,按2021年数据,1)沃尔玛230万,2)亚马逊129万,3)中石油124万。前两家其实都是京东的竞对和学习对象。

以前我们多次说过,京东要追赶亚马逊,想要成为全球top1的电商+物流+供应链多元科技公司,最后一公里的履约能力,在无人配送还不能成为行业主流,拼的就是劳动力密度。

但是,100万人员工,管理复杂度、健康与安全难题、财务成本压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毕竟,京东未来100万员工,不像比亚迪或富士康的流水线员工(强管控),也不像美团平台几百万的“众包”外卖小哥(弱关系),是一个管理难题。

面对100万级员工规模,不知道HR界、管理界有什么好应对方法?

而且,按中国市场容量,劳动力供给量,未来几年,不应该只有比亚迪、京东这样的百万级员工企业。

比如美团、滴滴货拉拉等平台公司,业务都是覆盖全国的,旗下都有数以百万的“灵活用工”的,还是有可能再诞生一个“京东式”的公司的。

趋势二:大并购时代卷土重来

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自己做,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方式——收购。

比如阿里2020年,控股高鑫零售(旗下有大润发),不仅仅成就阿里“新零售”梦想,每年稳定给阿里带来800-900亿的营收。

从生意来讲,这很划算的。当然,阿里因此增加了大概13万一线门店员工(原有阿里员工11万多,合并是24万人)

京东今年收购德邦物流目的也是如此,德邦最有价值的是9000多个网点和150多分拨中心,零售业和物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位置为王,很多门店和网点都是稀缺资源。

比如上一代零售业大战,国美苏宁都是收购狂人,国美收永乐、大中,苏宁收万达百货,家乐福等。

其实,互联网上半场也是靠并购平息战火,比如58同城合并赶集,美团收购大众点评、摩拜,滴滴并购快的,跟优步合并。

现在到底还是不是互联网下半场,或者进入互联网“小冰期”,结论不重要,但肉眼可见,互联网寡头时代隐隐出现。

很多成长型互联网公司因为盈利模式在摸索中,很容易造成融资断流,传统行业的大厂,因为投资不善,也难免陷入“流动性危机”,比如苏宁和国美。

特别是经济下行期,企业实体保持高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合并报表是一个捷径,合并报表背后的就是,大鱼吃小鱼,或者小鱼相互“抱团取暖”。

因此,在寡头时代,大并购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多。

面临这个趋势,HR和企业管理者们,可能都要去学习一门新技能《企业重组和并购下的管理》

趋势三:10000亿级的企业挑战

在刘强东在公开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提出的“35711”梦想。

这个梦想指的是,京东体系要诞生——3家公司过万亿业务,5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7家公司不低于1000亿市值,1000亿纳税,100万员工

不确定“35711”整体时间规划,可以肯定的是,根据2022前三季度财报,2023年,京东集团肯定突破10000亿,在世界500强大概40多名左右

京东其他品牌距离万亿收入还有不少距离,比如京东物流+德邦物流,一年才1500亿规模,京东健康300-400亿规模。

京东营收突破10000亿,意义在哪里?

首先,京东领跑民营企业第一。

预估2023年,阿里9000亿规模,华为6000亿规模,腾讯、联想是5000亿规模,比亚迪、美的是3000-4000亿规模。

很多人都吐槽京东利润薄,科技含量不足,这是事实,但京东跟其他企业业务模式不一样。好比茅台一年销售才1000多亿,利润400多亿,但是股价高,市值高达1.95万亿,远远超过京东(5千多亿)。

京东和茅台,根本不在一个行业,各有各的贡献,很难直接评价。

其次,京东可以跟国企并驾齐驱。

目前国内过万亿营收的主要都是央企和国企,大多都是垄断型(国网2.9万亿),能源型(中石油2.6万亿),重资产的(中国建筑1.8万亿),金融型(工商银行1.4万亿)。

2023-2024年能跟京东对打的就是,中国平安(1.1万亿),台湾富士康(1.4万亿)。

从这个意义来看,当京东从 “草根”民企长成万亿“参天大树”,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国民企业。

但是,京东依然是面临很多挑战、机会,其他大厂也是如此。

1、要不要纵向多元化?

京东除了电商+物流+快递相关主业,京东要不要渗透到供应链核心,比如厦门建发(7000亿规模),它们主要做大宗商品(钢铁等工业原材料)的物流,市场机会还很大。

或者,京东要不要直接啃下零售实体?比如收购国美(1000亿规模)。

2、国际化之路怎么走?

目前国际化模式,一种是收购外企业务,比如联想+IBM吉利+沃尔沃,顺丰+嘉里物流,另一种是主要靠自主自建,像华为、比亚迪。

京东的国际化还属早期,如何出海,且少走弯路,将是京东一个新挑战,也是很多企业的挑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oyanteam.com/23901.html